
2025年4月7日,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十六期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本次活动由杨彭嵛老师主讲。杨老师以“理解何以可能——家庭伦理从权力到对话的路径”为主题,为现场的家长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理念革新的思想盛宴,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任晓静、王梦、张文婷等老师共同参与。
一、立足地方需求,践行高校使命
作为扎根牧野大地的高等学府,新乡学院始终牢记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公益讲座,将前沿教育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指导,切实解决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任晓静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架起学术研究与家庭教育实践的桥梁,让科学的育儿理念惠及更多家庭。”

二、理念革新:从“权力控制”到“平等对话”
杨彭嵛老师的讲座从“听话”与“对话”的本质区别切入,引导家长反思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权力关系。通过生动的案例,杨老师启发家长思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龙和凤究竟代表什么。
杨老师还重点解析了人际理解的五大要素:
1. 背景知识
2. 词汇定义
3. 立场
4. 价值观
5. 思维形式
杨老师特别强调:“在亲子沟通中,语言内容仅占7%,声音语调占38%,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高达55%。”这一数据让家长们直观认识到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二、视域融合:从“沟”到“通”智慧路径
杨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视域理论”。杨老师用“沟”与“通”的生动比喻,阐释了不同代际间理解障碍的形成机制:“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视域,真正的理解需要双方主动扩大视野,在差异中寻找融合点。”
任晓静老师在最后的结束环节补充道:“这种视域融合的理念,作为孩子我们要尝试去扩大视域融合自己的父母,作为父母我们要积极扩大视域融合自己的孩子。视域融合,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对构建和谐家庭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持续深耕服务社会
这是研究中心本年度开展的第十六场公益活动,累计服务线上线下家长已超过10000人次。未来,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中心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推出更多贴近家长需求的专题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结语:
从权力到对话,从“沟”到“通”,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正在用专业与热忱,为地方家庭教育注入新动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营造更健康、更平等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