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平原晚报》第8版以《U-S创新平台解了“三方教师”困惑》为题,整版报道了我院US合作模式。原文如下:
U-S创新平台解了“三方教师”困惑
契合现实的教育三问
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
为什么中小学教师埋首写了一辈子教案,未必就是一代名师?
为什么个别地方仍有教师“虐童”、体罚学生等事件曝出?
如此“三问”,杜丽娟教授带领创新团队,孜孜不倦回答了5年,结出了绚丽的花朵。
杜丽娟是谁?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
答疑“三问”,来源于一个表面看起来只有两个英文字母的字眼:U-S。
U,university的简称,S,school cooperative model的缩写,意即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模式。
在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词汇几乎每天都有产生,但真正能够指导实践、革新现实、具有勃勃生机的模式、平台却寥寥无几。
U-S,诞生的源头在哪里?其创新力几何?又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带着这些疑问,《平原晚报》以冷峻的目光观照它,却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天地。
问题意识催生创新
什么是创新?在杜丽娟教授看来,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创新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需要你不穿旧鞋子,不走老路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而破解难题。
从原新乡师专教育心理教研室到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杜丽娟教授专注教育教学改革已有32年。
30多年的教书、研究生涯,正是中国教育风云变革的时代,现实难题从凸显到解决,理论水平基于实践得以提升,又指导实践。
一代学人培育了无数桃李英才。
上世纪80年代,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唐纳德·A·舍恩提出了“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培养“反映的实践者”的专业工作者,成为推动教师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这是美国人预言的思想变革。当然,科学无国界。
2010年至2011年,杜丽娟在中国第一流大学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学。知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及其团队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领域,研究颇丰。
结合当下的教学难题,如何让理论的营养供给到现实中,由理论这片“干爽高地”日益走向实践这片泥泞而潮湿的“洼地”?杜丽娟找到了一条变革之路。
与此同时,她的学生正与延津县大杨庄小学联系,利用业余实践进入学校帮老师批改作业,观摩课堂授课。这是一种自发性的、没有形成理论的摸索。
访学完毕,回到新乡,杜丽娟没有停歇,紧锣密鼓地深入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调研。随后,她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专题研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基于U-S合作全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如此初见雏形。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向来是常青的。时至今日,这种可以算得上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勃发出无限生机,清晰可见,并且绚丽夺目。
绚丽的实践之花
通俗地说,U-S创新模式,就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资源协商、密切配合,将教育理论转换成教学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
但是,知之不易,行之更难。
经过积极沟通,4年前的春天,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以红旗区实验小学为试点,双方达成了U-S合作意向,商定了实施方案。两个月后,该院心理学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师生一行103人来到这所小学,举办了师生见面会,实践创新序幕由此拉开。
一年后,双方总结经验,大学教师、大学生、合作学校教师对此大为赞叹。紧接着,市直一幼、育才幼儿园、新区小学、四十五中等20所学校争相实践,一场基础教育与实践协同育人创新大幕渐次展开。
杜丽娟教授认为,这种实践主要有教师专业思想导引、教育见习、课程实践、平时试说试教、反思性实践等课程,贯穿师范教育的5个学期、12周综合实践。师范类大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之中,不再是传统的实习生,而是带着问题去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然后进行反思性总结。
这种协同创新机制,合作受益是多元的。杜丽娟教授把此归结为“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未来教师(师范类实习老师)”“三师”受益。
“社会上有个别地方不时出现虐童、体罚学生事件,这虽然是极端个例,但从根本上说,是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师德教育不到位导致的。”杜丽娟教授认为。
2015年毕业的周海康同学,是该院学前教育第一届本科生。这个当初第一志愿就选报学前教育的大男孩儿,回到驻马店遂平县老家创业时还没毕业,目前已是“小小大人物”教育集团CEO,绽放了教育梦想。
原文网址:http://wb.xxrb.com.cn/html/2016-05/31/content_43213.htm